10月29日下午,浙江农林大学《大学写作》课程在东湖校区学1508智慧教室正式开讲,该校2018级求真实验班成为首批学习该课程的班级。这节特殊的《大学写作》课,精心筹备了一年多,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,提升学生人文素养、写作能力和学术性表达的技能与艺术。
近年来,大学生写作表达能力,特别是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实际,已经引起不少高校的关注。农林大调研后认为,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,认知能力、合作能力、创新能力、职业能力是学生四种关键能力。其中,认知能力又分为独立思考、逻辑推理、信息加工、学会学习、语言表达、文字写作六种素养,这六种素养均能够在科学系统的写作课程中得以显著提升,开设一门高质量的大学写作课程极为重要。
2017年,农林大正式提出开设《大学写作》必修通识课程的计划,要求全校教师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系统思维、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,加快推进《大学写作》课程的开设及推广。学校也将《大学写作》课程列入学校重点建设的优质通识课程,在进行了广泛调研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,组建了由文法学院多名教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,制定了适合学校实际的、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,开展集体备课、模拟演练,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,并鼓励各学院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授课。
据了解,很多世界顶尖名校都把“表达能力、批判性思维能力”作为大学期间应养成的极为重要素质,哈佛大学将写作课列为全校唯一的通识必修课,清华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将《写作与沟通课》作为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。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教授表示,开设一门高质量的大学写作课程,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;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;有利于提升学生情感传递和文化理解能力。在本科生中开设写作课的目的是要通过科学而系统的写作训练,来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水平,培养支撑学生全面成长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。
农林大学《大学写作》课程,定位为非文学写作,通过适度强度的小班训练、研讨与实践等教学方式方法创新,提高学生学术性表达的技能与艺术,进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。为提升课程的实效性,该校积极探索《大学写作》课程的创新,安排了多位老师共同授课,在教学方法上有各自鲜明的风格,不再以讲授为主,而代之于训练,老师的角色类似于导演兼教练;将围绕主题或话题展开讨论,启发大家的思维,并不断在思维的碰撞中开拓、调整、聚焦和深化;将创新使用专题研讨法,层层深入,引人入胜,在不断修改中,提升逻辑组织严密度,努力将文字锻造得更加完善。
“很有意思,很受启发。”上完一节《大学写作》后,浙江农林大学求真实验班的朱宇璇同学说,《大学写作》课的上课模式和其他课程很不一样,老师上课方式更侧重于启发,同样一个案例可以通过很多的路径去思考和解释,不仅启迪我们如何提升人文素养、提升写作能力,更有助于我们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。要写好东西,不单单要靠灵光一现,更要学着做到笔耕不辍,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,真正做到学思结合,能把自己的观点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别人。
目前,浙江农林大学《大学写作》课程,安排4个学分64学时,分《大学写作I》和《大学写作II》,实行理论教学和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方式,在第1、2两个学期完成。今年首先在2018级“求真实验班”75名学生中试点开设,先行先试、探索经验、形成示范,下一步将在“求真实验班”试点的基础上,逐步覆盖至全校本科生。
http://ent.zjol.com.cn/jyck/201810/t20181029_8609735.shtml 浙江在线:2018.10.30